新華社拉薩12月23日電 秋夜的拉薩市八廓古城上空傳來陣陣優美空靈的佛韻。演出樂隊的主唱不是普通歌者,而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米拉日巴“古爾魯”道歌第42代傳承人,同時也是一位活佛。
活佛深沉的唱誦搭配悅耳的笛子、吉他、法鼓和碰鈴樂聲,現場聽眾仿佛被帶入山林深處,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雙膝跪地,雙手合十,叩拜祈禱。
帕洛活佛在錄音棚錄制米拉日巴“古爾魯”道歌(2023年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這一幕發生在9月舉辦的西藏“甜茶館”青年藝術季閉幕式上。這場活動為觀眾呈現了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活佛樂隊表演的米拉日巴“古爾魯”道歌,還有起源于7世紀吐蕃王朝時期的拉薩傳統舞蹈“納如諧欽”和藏地流傳頗廣的扎念琴演奏。
“80后”帕洛活佛說這場演出是他今年工作的“亮點”之一。除此之外,他還要管理寺院、在佛學院授課、教學唐卡繪制,日常忙碌而充實。
非遺傳承人
帕洛·丹增多吉1982年出生于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8歲時被認定為羊日崗寺活佛。
在拉薩羅布林卡長大的他從小學習佛經理論,還修習了漢語、英語、繪畫、音樂等科目,并且在西藏大學深造。
米拉日巴是藏傳佛教噶舉派早期代表人物,終身創作了許多闡釋佛理的證道詩歌。他以歌唱的方式教傳佛法,其說唱內容后被收集整理為《米拉日巴十萬道歌集》。
2004年,帕洛活佛開始學習傳承這項技藝。目前西藏有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00多名。
米拉日巴“古爾魯”道歌在202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這項技藝過去主要在寺院或修行者之間傳承,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帕洛活佛組建了達爾瑪梵樂隊,嘗試加入適量的樂器伴奏。
樂隊有4到5名成員,除帕洛活佛本人,還有來自蒙古族和滿族的吉他手、藏族的法鼓手和鍵盤手、漢族的頌缽樂手。截至目前,樂隊已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拉薩等地進行過現場演出。
“米拉日巴道歌應該是多樣性的,除了可以引導修行者,它還能為大眾提供心靈指導。我們試圖通過自己的演繹,幫助道歌在今天繼續傳承。”帕洛活佛說。
佛學院經師
在西藏佛學院,帕洛活佛有著另外一個身份——經師。他教授《佛子行》和國家通用語言課程。
課前,帕洛活佛通常會仔細整理好袈裟,提著電腦包走向教學樓。期間會經過僧尼法會所用的措欽大殿、辯經場和白塔,以及400米標準塑膠跑道和人工草皮足球場。
佛學院的教學樓與普通教學樓不同,走廊里鋪上了紅色地毯,每間教室門口都有鞋柜,學員們需要脫鞋進入。有的教室還配設了藏毯和茶幾,學員們席地而坐。
課堂上,帕洛活佛將筆記本電腦連接教室里的投屏設備展示課件;學員們也身著僧袍和袈裟,有的帶著筆記本電腦,有的拿著平板電腦,還有的拿著翻譯筆。帕洛活佛既要帶領學員們用國家通用語遣詞造句,同時也用藏語為他們答疑解惑。
帕洛活佛在西藏佛學院給僧人學生教授《佛子行》(2023年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活佛+經師”的雙重身份并不常見,但帕洛活佛認為兩者有相通之處。
“在我看來,一位優秀、博學的經師、堪布或格西完全應受到有如仁波切(轉世高僧或活佛)般的尊敬。”他說。
坐落在曲水縣聶當鄉的西藏佛學院是西藏自治區唯一一所藏傳佛教高層次綜合性院校。該院自2011年正式開院辦學以來,已為藏傳佛教界培養輸送了數千名優秀僧尼學員。
西藏佛學院全景(2023年11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文化交流推動者
受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帕洛活佛小時候就跟隨老師學習繪制唐卡,后畢業于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唐卡專業。
唐卡被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內容以表現藏傳佛教為主,題材涉及社會歷史、生活習俗、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和藏醫藏藥等內容。
教學工作之外,帕洛活佛每周還在拉薩市北郊的西藏雪堆白技工學校教授唐卡繪畫,已經培養了20多名學員。2014年,他成立了一個唐卡班,旨在傳承傳統勉唐畫派唐卡,并以開放、包容、多元的心態吸納培養多民族唐卡藝術學徒,在繼承弘揚唐卡藝術的同時,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帕洛活佛(右)在拉薩市北郊的西藏雪堆白技工學校教授唐卡繪畫(2023年1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此外,帕洛活佛每周末還為藏漢民族學生教授現代藏語和英語的免費在線課程。
“‘仁波切’這個稱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帕洛活佛說。他說,一個仁波切不僅需要在僧人中起到帶頭作用并積極影響佛教實踐,還要繼承歷史使命,履行信徒的愿望和需求。
如今,很多活佛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有的活佛成立了藏醫義診隊,有的進入佛學院深造佛法,有的踏入高校深化學識、有的在寺院中傳承佛法……
帕洛活佛表示,自己將“弘揚好中國藏傳佛教界愛國愛教、護國利民的優良傳統。”接下來,他籌劃以他父親的古籍保護工作為基礎,創建一所專業的佛教古籍翻譯中心;并建立一座“米拉日巴”博物館,紀念這位藏傳佛教大師,也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